台灣加密貨幣出金稅務概述

在2025年,台灣的加密貨幣(虛擬通貨)稅務規定已正式施行,財政部將虛擬通貨視為「財產」而非貨幣。根據所得稅法,買賣虛擬通貨本身不課稅,但當你將虛擬通貨兌換成法幣(如新台幣或美元)並提現至銀行帳戶時,才構成「實現損益」,需申報所得稅。這類所得被歸類為「財產交易所得」,稅務計算基於交易價格減去成本價格的獲利部分。

如果你只是持有虛擬通貨、或在交易所內進行幣幣交易(未兌換法幣),則不需繳稅,因為未實現獲利。僅有出金至銀行帳戶才觸發稅務義務。 然而,財政部強調,即使使用海外交易所,出金獲利仍需申報,否則可能被視為逃稅並面臨罰款。


出金稅務分類:境內 vs. 境外

稅務處理依出金管道分為境內或境外所得,稅率與免稅額不同。以下表格比較兩者:

類型
出金管道
稅務類別
稅率
免稅/扣除額
注意事項
境內所得
台灣交易所(如MAX、ACE)出金至台灣銀行
財產交易所得,併入綜合所得稅
5%-40%(累進稅率,依總所得級距)
無特定免稅額,但可扣除成本及相關費用(如手續費)。若全年財產交易所得未滿NT$100萬,可不申報。
需附交易紀錄證明成本。若虧損,可列為扣除額,結轉3年。
境外所得
海外交易所(如Binance、Coinbase)出金至台灣銀行
海外所得,併入基本稅額(AMT)
20%(固定稅率)
全年海外所得總額未滿NT$100萬不需申報;基本所得額未滿NT$750萬不需繳稅。
即使是海外交易所,若匯款來源被認定為境內,仍可能列為境內所得。電匯方式可確保歸類為海外。

  • 計算公式: 獲利 = 出金金額(法幣價值) - 取得成本(含手續費)。例如,你以NT$10萬買入比特幣,後出金獲NT$20萬,則獲利NT$10萬需申報。
  • 步驟: 先計算獲利(銷售價 - 成本價)。若為境外所得,併入基本稅額公式:基本稅額 = (基本所得額 - NT$750萬) × 20%。比較基本稅額與綜合所得稅額,若前者較大,補繳差額。
如何合法避免或最小化稅務(不繳稅的條件)

台灣稅法不允許完全「逃稅」,但可透過合法稅務規劃最小化負擔。以下是基於現行規定的方式,強調僅適用於未觸發稅務事件或低於免稅門檻的情況。任何嘗試隱瞞所得均屬非法,可能遭國稅局追稅並罰款(補稅額的0.5-5倍)。
  1. 不實現獲利(不出金):只要未將虛擬通貨兌換成法幣並提現,就無稅務義務。即使資產增值,也僅是「未實現獲利」,不需申報。這是完全不繳稅的最簡單方式。你可繼續持有、在鏈上操作,或使用虛擬通貨支付(如信用卡綁定虛擬通貨,但需確認是否觸發稅務)。
  2. 獲利低於免稅門檻:
    • 境外所得:全年總額未滿NT$100萬,不需申報;超過但基本所得額未滿NT$750萬,不需繳稅。 
    • 境內所得:全年財產交易所得未滿NT$100萬,可不申報。
  3. 分次小額出金:建議每次出金額度控制在NT$8萬以下,避免被認定為營業行為而課徵5%營業稅。分次出金也可分散稅務負擔,但總額仍需申報。
  4. 使用境外交易所出金:透過海外平台電匯回台,可歸類為海外所得,享有較高免稅額(NT$750萬)。但需保存交易紀錄,若國稅局查核,無法證明成本可能全額課稅。
  5. 扣除虧損:若有虛擬通貨交易虧損,可列為扣除額,從獲利中抵減。虧損可結轉3年,適用於境內所得。 
  6. 其他規劃:
    • 持有超過一年:台灣無資本利得稅優惠,但長期持有可避免短期波動稅務。
    • 轉移至稅務天堂:若移居如新加坡或香港(無資本利得稅),台灣居民身份下仍需申報全球所得。但若完全移籍並放棄台灣戶籍,可避免台灣稅務(需符合居住地稅法)。這屬高風險操作,需專業諮詢。
       
注意事項與風險
  • 申報方式:每年5月報稅季,使用財政部稅務入口網申報。需附交易所交易紀錄、成本證明(如入金單)。若未申報,國稅局可透過銀行匯款紀錄追查,已有案例補稅達數千萬。
  • 未來變化:財政部預計2025年6月提出「虛擬資產管理專法」,可能調整稅務(如證券性虛擬通貨暫停徵稅,非證券性課稅)。
  • 非法規避風險:使用匿名錢包、未申報海外所得,或偽造紀錄均屬逃稅,可能面臨刑事責任。坊間謠傳「海外交易所不出金就不用稅」是錯誤的。
  • 建議:稅務因個人情況而異(如總所得、家庭扣除額),強烈建議諮詢專業稅務師或律師(如鄭學豐律師提及的交易紀錄保存)。

有關幣安的 BFUSD 以及我的體驗心得感想


如上面這則公告所示,幣安在去年底推出的這個升息型保證金資產 BFUSD 非常有意思。你只要在合約帳戶裡持有它,每天大概是下午兩點前後就會以 USDT 的形式發放利息到你的合約帳戶裡,利息是每天變動的,比如說寫這篇的當下,基本利率是 7.72%,擺著就能生息,還比銀行定存高那麼多,算是相當不錯的了。

更進一步的,如果在前一天你有拿 BFUSD 當保證金來操作 U 本位合約,那麼你就適用加碼利率 (9.58%),更香了是吧,但是要記得,這個生息型保證金資產只針對你持有的 BFUSD 數量以及有沒有合約操作兩個條件來計算利息,交易的部分是要盈虧自負的, 9.58% - 7.72% = 1.86% ,要不要冒著交易虧損的風險去多賺這 1.86% 的利息,這需要每個人自己去評估了。

但好消息是,根據官方的說明: 「用戶若在當天完成符合資格的 U 本位交易活動,則會在當天收到根據加碼利率所計算的獎勵金額」,以及我實際使用一個月來的觀察驗證,只要有交易活動就能符合加碼資格,並沒有交易總額的相關規定,也就是說,舉個極端的例子,我完全可以持有價值 $1,000,000 的 BFUSD,然後只拿出 $10 來開倉合約而讓整筆 $1,000,000 適用加碼利率,然後被暴倉強平 $10 全賠光,卻多領這 ($1,000,000 * 1.86%) / 365 = $50.95 的利息,划算。

然後,聰明如你,小腦袋瓜裡開始計算著損益兩平的能吃到加碼利率的最佳持有數量,是不是利差在 1.86% 的情況下,只要持有 $200,000 以上,就能抵銷掉交易的虧損開始吃到加碼利率? 這段就留給你自己慢慢去算,我們在這邊更加需要關心的是它的這個利息都是從哪裡來的? 因為這關係到能不能持續一直發下去。


那麼,再一次的,根據官方的說明,幣安是採用 Delta Neutral 策略來錨定 BFUSD 的價值。更詳細說,就是透過在合約和現貨市場建立相反倉位來抵消價格變動風險,確保一個倉位的收益抵消另一個倉位的損失。於是,發放的利息都是來自於執行這個策略的兩個附帶產物,因為質押了 ETH 現貨倉位,所以有 WBETH 質押獎勵收入,另外,空頭合約倉位也有資金費用收入可以拿。於是,我們知道,這個 BFUSD 的利息來源是有憑有據的、是可信賴的,所以我們才可以看到它的儲備資金一直在增加,每天的利率也隨著市場熱絡程度在變動。

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看起來從此可以 BFUSD 替換掉 USDT 、USDC,躺賺一波,尤其在行情好的時候,基本利率還一度來到 30% 之上,香噴噴的。但事實上,這種以 Delta Neutral 來實現穩定幣的方式,幣安不是首創,在去中心化的鏈上早有一堆,最著名的就是 Ethena 推出的 USDe,當前的利率是 10%,前一陣子也是在 30% 附近。也可以說,幣安充其量是在交易所內復刻了 USDe,你如果不喜歡在中心化交易所裡放太多錢的,也可以考慮在鏈上質押 USDe,至於我,之前玩 Defi 玩怕了,鏈上沒有比交易所安全,但這也只是我個人的觀感而已,你可以有自己的判斷。


順帶一提,當時 USDe 一出來,只要質押就能擁有高達三成的收益,投入的本金完全不會發生無常損失,這應該讓交易所們警報器都響徹雲霄了吧,畢竟靠交易能穩定年獲利三成的人是少之又少,大家都算得很精,不如就簡單質押還賺得多,交易所若不對此做出回應,只怕資金要大量出逃到鏈上,交易所是要越玩越小了。


於是,我們先看到了 Bybit 將 USDe 納為保證金幣種,然後針對你閒置的 USDe 結算利息。我感覺 Bybit 的這個機制的使用時機情境已是相當不錯了,平時我們將資金換成 USDe 賺利息,只在發現有高於 USDe 利息的交易機會時,我們才拿 USDe 當保證金去交易。但它的缺點就在於,被抵押為保證金的 USDe 不會算利息,只有閒置的 USDe 才有利息收入,這樣的話,資金利用率就差了一些。所以,後來才有幣安做出了 BFUSD,不管有沒有被抵押為保證金,只要是持有就能結算利息,有交易還加碼利息,太漂亮了!


最後,來看看這段期間試用的成果。我在 2024-12-05 將 1,250 USDT 轉換成 1,250 個 BFUSD,隔天就開始產生收益,你可以看到第一天收益最多,有到 1 USDT,然後利率就一路下跌到最低曾到 5% 以下,之後才慢慢回升到現在的 10% 左右,總計這一個月以來總共收益了 11.3771 USDT,這樣算下來年收益大概是 11% 左右。


另外,為了吃到加碼利率,在這段期間我其實一直在操作 BTC/USDT 合約,每天都強迫自己做一點,因為被強平到怕了,所以就開一倍槓桿,等於沒槓桿,總共獲利了 58.34 USDT,年收益算下來是 56.78%。還好是獲利收場,總算是有個歡樂的結局。

結論,結論很簡單明瞭。如果你不排斥將大把資金停駐在幣安上,透過持有 BFUSD,你將可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賺到年化 11% 的利息收入,市況好的時候會更高,然後若恰巧你也擅長 U 本位合約操作,能持續穩定獲利,那麼採用 BFUSD 就能錦上添花,像我這一個月的操作,合約年化 56.78%,加上 BFUSD 這額外的利息收入就立馬變成 67.78%,看著就很開心,你說是不是呀。














長治計畫近況報告 - 第四期結案

 



第四期在十天前就跑完了。我在第三期結案的時候有預測第四期可能會很慘,結果其實還好耶! 我來簡單的帶一下整個歷程。

首先,我在期初投入 $561.45 買了這份合約,在經過一連串的搬家斷電跌跌撞撞之後,挖到的比特幣數量,幾乎等於當初直接拿錢買幣會得到的數量, 僅稍稍少了 1.25%,這是 B 本位的狀況。

至於 U 本位又如何了呢? 當初投入的這 $561.45,挖到了 ₿0.01303338,若以期末 2022-01-30 那天的市價換算的話,是只能變現成 $523.90,賠掉了 $37.55。但是這十天來幣價又回春了不少,如果我們今天才來處理這些比特幣的話,反而是會有 1.79% 的 U 本位收益。

所以,我的的感覺是這跟第三期是一樣的狀況,在一個挖礦跟屯幣沒有明顯差別的臨界點上。


雖說目前挖礦跟屯幣不會有太大差別,但這也是僅止於數字上的探討,若再滲入心理層面的考量,或許差異還是會有的。挖礦其實會有質押的效果,比特幣是一天一天慢慢返回給你的,所以你比較不會在這段期間內把他出清掉。當然,這也僅止於是我個人的觀感,也是有人定力十足的,買了就死抱不賣不恐慌的,那就當我沒說。




目前,比特富富經歷了兩次搬家之後,慢慢又進入穩定的狀態,不會再一直斷電了,並且,架上也有新算力在銷售。不只如此,他們最近還宣示要在美國上市,新聞連結在這裡: Cloud Miner BitFuFu Looks at US Listing via SPAC Merger 。所以,如果你在找雲礦公司的話,比特富富是可以考慮的。

至於我接下來的計畫,雖然目前看起來,如果馬上繼續挖的話,也不太會產生虧損,但我打算這邊先停三個月,五月的時候再來看,而我另一邊 (VeryHash) 的那 600 T 算力,因為已經是零成本了,所以還會繼續挖。

未來,你依舊可以在下面這個連結看到整個長治計畫的每一期的最新收益狀況,這個試算表我每天都有更新。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d/1E-8RykqBDKL--2-iN7uigUh0VmYASMy4NH-Wn8Ox2ak/edit?usp=sharing

然後,你有興趣一起在比特富富 (BitFuFu) 挖礦的,可以用下面連結去參觀。

https://www.bitfufu.com/hk/list?source=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