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將於歐洲實施 MiCA 合規加密貨幣廣告新政


根據最新消息,谷歌宣布將自2025年4月23日起,在歐洲全面執行符合歐盟《加密資產市場監管法案》(MiCA)的加密貨幣廣告政策。此舉旨在配合歐盟於2024年12月全面生效的MiCA框架,確保加密貨幣交易所及錢包服務提供商的廣告活動符合監管要求。
根據谷歌3月24日發布的政策文件,欲在歐洲27國投放加密貨幣廣告的平台,必須取得MiCA框架下由相關國家主管機關頒發的加密資產服務提供者(CASP)許可證,並通過谷歌的認證流程。此外,廣告主還需遵守各國特定的法律要求,例如額外的限制或合規義務。對於已在法國、德國及芬蘭根據當地法規取得許可的加密貨幣平台,谷歌提供了一個過渡期,這些許可將有效至2025年中至晚期,以配合各國MiCA轉換時程。
Bitget首席法務官Hon Ng表示,該政策有助於排除未受監管的實體,增強投資者保護,減少類似早期ICO詐騙的風險。然而,他也警告,若實施過於嚴格,可能對小型交易所造成挑戰,因MiCA的資本要求(1.5萬至15萬歐元)及雙重認證(谷歌與當地監管機構)的行政負擔可能使小型業者難以承受。Orbs的總法律顧問Mattan Erder則認為,谷歌此舉更多是為了規避自身法律風險,而非純粹保護投資者。他指出,若MiCA及CASP註冊成本過高,小型業者可能難以在歐洲市場立足。
此政策反映了歐盟對加密貨幣行業的嚴格監管趨勢,也凸顯了谷歌在全球數位廣告市場中對合規性的重視。隨著MiCA的推進,預計歐洲加密貨幣市場將進一步規範化,但小型企業的生存空間可能受到壓縮。
資料來源及連結
評論
谷歌的新政策無疑是對歐盟MiCA監管框架的積極響應,旨在提升加密貨幣廣告的透明度和安全性。從投資者保護的角度看,排除未受監管的廣告主確實能降低詐騙風險,這對歐洲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有益。然而,該政策對中小型加密貨幣企業的影響值得關注。高昂的合規成本和繁瑣的認證流程可能導致市場集中化,大型業者如OKX、Bitpanda等因資源充足而更具優勢,而小型創新公司則可能被邊緣化。這可能削弱歐洲加密貨幣市場的多元性與創新潛力。
此外,谷歌作為全球廣告巨頭,其政策調整不僅影響廣告主,也可能間接塑造市場格局。過渡期的設置顯示出一定的靈活性,但不同國家的監管差異可能導致執行的不一致性,進而產生短期混亂。未來,監管機構與業界需更密切合作,確保合規的同時不扼殺創新。

HEX 巨鯨遭長期駭客攻擊損失 450 萬美元,引發社群心理震盪


一名被稱為「HEX 19」的年長加密貨幣巨鯨(持有大量加密貨幣的投資者)在長達數年的緩慢駭客攻擊中,損失了近450萬美元的HEX代幣。這起事件始於2021年11月3日,受害者錢包(地址為0x97E…7a7df)首次出現異常資金流出,並於同年11月21日被分九次交易轉走近400萬美元的HEX代幣。根據區塊鏈紀錄,這場攻擊並非一次性掠奪,而是經過精心策劃、逐步執行,顯示駭客的高超技巧。
調查顯示,受害者錢包的資金流向與假冒Rabby錢包騙局及Inferno Drainer釣魚詐騙的洗錢錢包有關。據匿名區塊鏈調查員透露,這些錢包最終指向一個名為Konpyl的地址,而該地址據信與迪拜某投資公司高管Konstantin Pylinskiy有關。加密貨幣保險公司Fairside Network的調查專家Fantasy指出,Konpyl可能並非直接攻擊者,而是作為洗錢中介,協助轉移非法資金。
這起事件不僅對HEX 19個人造成重大財務損失,也對HEX社群產生深遠影響。HEX代幣價格在事件曝光後應聲下跌,引發投資者恐慌,被外界形容為「HEX社群的心理地震」。HEX作為一種強調長期持有的代幣,其社群對安全性的信任受到嚴重考驗,許多投資者開始重新審視加密貨幣錢包的安全措施。
此外,調查還發現另一地址HH3從受害者錢包中獲得約10.8萬美元的HEX,並與先前報導的Inferno Drainer詐騙相關地址有所關聯。這顯示駭客可能利用多重詐騙管道,交叉操作以掩蓋資金流向。
資料來源及連結
  1. Cointelegraph: “The whale, the hack and the psychological earthquake that hit HEX”
    連結: https://cointelegraph.com/news/hex-whale-hack-psychological-earthquake[](https://cointelegraph.com/news/what-happened-in-crypto-today)
  2. Bitcoin Ethereum News: “The whale, the hack and the psychological earthquake that hit HEX”
    連結: https://bitcoinethereumnews.com[](https://bitcoinethereumnews.com/tech/the-whale-the-hack-and-the-psychological-earthquake-that-hit-hex/)
評論
這起HEX巨鯨駭客事件揭示了加密貨幣生態系統中持續存在的安全隱患。駭客利用長期潛伏策略,顯示其對區塊鏈技術及人性弱點的深刻理解,這不僅是對個人錢包安全的警訊,也凸顯了去中心化金融(DeFi)環境中缺乏有效監管與保護機制的問題。HEX社群的「心理地震」反映了投資者對項目信任的脆弱性,尤其在高波動的加密貨幣市場中,一次重大事件足以動搖整個生態。未來,投資者應更加重視硬體錢包、多重簽名等安全措施,並對過於誘人的高回報項目保持警惕。同時,區塊鏈項目方也需投入更多資源提升安全性與透明度,以重建用戶信心。

迷因幣熱潮資助突破性抗衰老研究:從投機到科學的轉化


近年來,迷因幣(memecoin)因其高度投機性質和市場熱度席捲加密貨幣世界,吸引了大量投資者追逐短期暴利。然而,這些看似無實質價值的數位資產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成為推動抗衰老研究的重要資金來源。根據《Cointelegraph Magazine》的報導,像VitaDAO、CryoDAO、BiohackerDAO等抗衰老加密項目,以及新興平台Pump.science,正利用迷因幣的交易熱潮,將資金轉向解決人類衰老與死亡的科學挑戰。
Pump.science平台近期推出首款抗衰老補充劑「尿石素A」(Urolithin A),這是一種被認為能促進線粒體自噬(mitophagy)的化合物,有助於清除老化細胞中的損傷線粒體,進而提升細胞能量供應。該平台的研究資金並非來自傳統創投,而是透過迷因幣交易費用和社群購買相關代幣(token)來籌集。持有代幣的投資者不僅參與資金支持,還能透過直播觀看實驗進展,甚至獲得部分研究成果的智慧財產權。這一模式將加密貨幣的投機熱情轉化為實際的科學實驗,形成「遊戲化」的生物技術研究。
報導指出,尿石素A的研究已顯示初步成果,例如在蠕蟲和果蠅實驗中分別延長了6.35%和20.13%的壽命,目前正進行小鼠試驗。雖然小鼠試驗結果尚未穩定,但該化合物的「一般公認安全」(GRAS)狀態,使其無需長時間等待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即可供人類試用。預計2025年5月,代幣持有者將收到為期三個月的尿石素A補充劑,並透過智慧手錶追蹤VO2 Max和心率變異性等生物標記,參與人類試驗的眾包研究。
此外,Pump.science還在測試另一化合物「青蒿素」(Artemisinin),這是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植物萃取物,同時具抗氧化特性,可能有助延長壽命。該平台共同創辦人班傑明·雷博維茨(Benji Leibowitz)表示,這種模式類似於生物技術產業的高通量篩選(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但以迷因幣的投機熱情為動力,猶如「拉動科學的拉霸機」。
然而,迷因幣投資者的短視特性也帶來挑戰。他們的注意力通常難以維持數年之久的科學研究進程。例如,尿石素A相關代幣(URO)和另一代幣(RIF)的市值僅約200萬美元,卻分別擁有2萬和3萬名持有者。VitaDAO的社群經理亞歷克斯·多布林(Alex Dobrin)強調,必須透過定期的進度更新和教育來維持社群參與,避免投資者因缺乏耐心而流失。
這種迷因幣與科學研究的結合,表面上像是一場投機遊戲,但實際上為抗衰老研究開闢了新穎的資金管道。報導認為,這種模式不僅是「特洛伊木馬」式的創新,將真實的科學權益藏於迷因幣外殼之下,更可能為生物技術的未來帶來深遠影響。
資料來源及連結
評論
這則報導揭示了迷因幣經濟與科學研究之間的意外交集,令人耳目一新。傳統上,抗衰老研究仰賴政府補助或大型藥廠投資,進展緩慢且資金門檻高。迷因幣的出現,雖然常被詬病為投機泡沫,卻在此展現了「化腐朽為神奇」的潛力。透過去中心化的社群融資,Pump.science等平台打破了科學研究的資金壁壘,讓普通投資者也能參與改變人類未來的實驗。
然而,這種模式的風險不容忽視。迷因幣市場的高度波動性和投資者的短線心態,可能導致資金鏈斷裂或研究項目半途而廢。此外,尿石素A等化合物的長期效果尚未經過嚴謹驗證,過早推向市場可能引發健康疑慮。報導雖提到「眾包研究」,但缺乏對數據可靠性和倫理問題的深入探討,略顯樂觀。
總體而言,這種融資模式為科學研究注入了新活力,但其長期可持續性仍需時間檢驗。若能妥善管理社群期望並確保科學嚴謹性,迷因幣或許不僅是加密貨幣市場的過眼雲煙,更能成為推動人類壽命革命的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