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秘密 AI 預測兇殺工具引爭議,美國關稅政策推動機器人工廠回流


根據最新報導,英國政府正在秘密開發一款人工智能(AI)工具,旨在預測兇殺風險。這款工具由英國司法部(MoJ)主導,通過分析罪犯的個人特徵,評估其犯下兇殺罪的可能性。該系統利用數據科學技術,探索創新的風險評估方法。然而,這項計畫引發了廣泛爭議。據非政府組織Statewatch透露,該工具不僅使用罪犯的數據,還涉及普通公民的個人資料,包括心理健康、毒癮和殘疾等敏感資訊。研究人員Sofia Lyall批評此計畫「令人不寒而慄且反烏托邦」,認為這可能導致對少數族裔社區的針對性歧視,並警告此類自動化工具將個人標籤為暴力罪犯的做法「極其錯誤」。
與此同時,美國的經濟政策也因AI技術的應用而掀起波瀾。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表示,美國對中國實施的高關稅政策正在推動機器人工廠回流美國。他指出,這些關稅旨在抵消發展中國家廉價勞動力的影響,促進自動化工廠的建設。盧特尼克強調,機器人將取代低成本勞動密集型工作,而美國的優勢在於建造和運營這些高科技工廠。然而,CBS新聞主持人瑪格麗特·布倫南(Margaret Brennan)質疑,這類自動化工作是否能真正惠及美國工人,因為這些崗位並非傳統的工會工作。
此外,AI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對就業市場構成挑戰。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re)的一項調查顯示,73%的AI專家認為收銀員的崗位將在未來20年被AI取代,卡車司機(62%)、工廠工人(60%)、記者(60%)和軟體工程師(50%)也面臨類似風險。公眾對AI取代工作的看法則較為分歧,例如僅33%的人認為卡車司機的工作會消失。隨著AI普及,社會可能需要重新分配由機器人創造的財富,以避免因大規模失業引發的動盪。
資料來源及連結
評論
這則新聞揭示了AI技術在全球範圍內的應用與挑戰。英國的AI兇殺預測工具雖然旨在提升公共安全,但其涉及普通公民數據的做法引發了隱私和倫理問題。這種技術若未妥善監管,可能加劇社會不公,尤其對弱勢群體造成歧視。另一方面,美國利用關稅政策推動機器人工廠回流,顯示出經濟保護主義與科技進步的交織。然而,這種策略是否能創造高質量的就業機會,仍需時間檢驗。AI的快速發展無疑為人類社會帶來機遇,但也伴隨著失業、隱私和倫理的風險。未來,政策制定者需要在技術創新與社會公平之間尋求平衡,避免科技成為分化社會的工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