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tra OM 代幣暴跌 92% 引發與Terra Luna 比較,專家指兩者本質迥異


2025年4月13日,專注於實體資產代幣化(RWA)的區塊鏈項目Mantra的原生代幣OM在短短數小時內從6美元以上暴跌至約0.52美元,跌幅高達92%,市值蒸發54億美元。此事件迅速引發加密貨幣社群將其與2022年5月Terra Luna生態系統崩盤相提並論,部分評論者甚至稱Mantra為「下一個Terra」。然而,許多社群成員和專家認為,儘管價格走勢圖表看似相似,兩次代幣崩盤的本質完全不同。
根據CoinGecko數據,Mantra OM代幣在不到4小時內損失了54億美元的市值,而TerraClassicUSD(前稱UST)當年則花了5天才損失相似的比例,總計市值縮水172億美元。Terra Luna的崩盤源於其算法穩定幣UST脫鉤,導致系統性崩潰,而Mantra的OM代幣崩盤則被認為與市場操作或管理不善有關,並未顯示系統性缺陷。
Woo去中心化金融項目副總裁Ben Yorke表示:「雖然OM的暴跌與Terra Luna的崩盤在視覺上相似,但它們是完全不同的事件。」他指出,Mantra的崩盤涉及「大量內部持有的代幣」被轉移到交易所,引發連鎖清算。Yellow Network的主席Alexis Sirkia也同意此觀點,認為兩者僅在價格下跌的視覺效果上相似。
Mantra團隊否認任何內部操縱行為,強調崩盤是由於中心化交易所的「魯莽清算」所致。Mantra聯合創始人John Patrick Mullin在社群媒體X上表示,項目仍在運作,並承諾提供更多透明度。社群成員則指出,OM代幣在暴跌後反彈超過200%,顯示市場對其仍有一定信心,這與Terra Luna崩盤後幾乎無復蘇的情況形成對比。
分析人士警告,儘管OM價格出現反彈,但其結構可能類似2022年Terra Luna崩盤初期的「牛市陷阱」,投資者需保持警惕。Mantra的未來取決於團隊是否能有效應對信任危機並提供清晰的解決方案。
資料來源及連結
  1. Cointelegraph, “Mantra and Terra Luna: Nothing in common but a token crash,” 2025-04-15,
    連結: https://cointelegraph.com/news/mantra-om-vs-terra-luna-nothing-common-but-token-crash
  2. CoinGecko, 提供Mantra OM及TerraClassicUSD價格數據,引用自上述文章。
評論
Mantra OM代幣的暴跌無疑是2025年加密貨幣市場的一大震盪事件,其與Terra Luna的比較雖具話題性,但也凸顯了市場對重大價格波動的敏感性。Terra Luna的崩盤是算法穩定幣設計缺陷的典型案例,而Mantra的問題似乎更接近於流動性管理和市場操作的失敗。Mantra團隊快速回應並否認內部操縱,試圖穩定社群信心,但缺乏具體細節的說法可能難以完全消除投資者疑慮。OM代幣的反彈顯示部分市場需求,但是否能長期恢復信任,仍需看後續的透明度措施和實際行動。
從更廣泛的角度看,這類事件提醒投資者,加密貨幣市場的高波動性和不透明性仍是重大風險。Mantra作為RWA代幣化領域的領先項目,其崩盤可能對該領域的整體信心造成影響。未來,監管機構可能會進一步關注類似項目的代幣經濟學和市場操作,以防止類似事件重演。

Bitdeer 因應關稅動盪轉向自營挖礦並擴展美國業務


根據彭博社報導,總部位於新加坡的比特幣挖礦公司Bitdeer Technologies Group(納斯達克上市,代碼:BTDR)正積極調整其商業策略,以應對全球貿易戰及加密貨幣市場的不確定性。該公司宣布將優先發展自營比特幣挖礦業務,並計劃於2025年下半年在美國擴大硬體製造能力。此舉旨在減少對海外供應鏈的依賴,並因應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推動的懲罰性進口關稅及促進國內製造的政策。
Bitdeer的資本市場與戰略事務負責人Jeff LaBerge表示,由於其他礦商對其挖礦設備的需求減弱,公司決定將自營挖礦作為首要任務。此外,Bitdeer正利用川普政府宣布的90天關稅暫緩期,加速從東南亞向美國運送挖礦設備。此舉不僅有助於規避潛在的關稅成本,還能為其在美國的業務擴張奠定基礎。
報導指出,受到全球關稅影響,比特幣挖礦行業正面臨嚴峻挑戰。根據JPMorgan的研究,自2024年起,挖礦收入和毛利平均分別下降46%和57%。比特幣的「哈希價格」(衡量礦商盈利能力的指標)也跌至歷史低點,根據Hashrate Index的數據,2024年首次低至50美元。為了抵消收入下降的影響,Bitdeer曾嘗試銷售其高效能挖礦設備,但目前更傾向於將這些設備用於自營挖礦。
此外,Bitdeer的全球布局也在擴展中,該公司已進入加拿大和衣索比亞市場,並計劃將其位於德州和俄亥俄州的大型數據中心(部分超過500兆瓦)轉型為人工智慧(AI)和高效能運算(HPC)的工作負載。這顯示Bitdeer正試圖通過多元化業務來應對加密貨幣市場的波動。
然而,Bitdeer的轉型並非毫無挑戰。2025年2月,該公司公布2024年第四季度財報,顯示收益和收入低於預期,導致股價下跌約28%。儘管如此,Bitdeer仍對其2025年下半年的哈希率目標表示樂觀,預計可按計劃實現甚至超額完成。
資料來源及連結
  1. 彭博社(Bloomberg): 相關報導,2025年4月15日(內容引用自Cointelegraph及其他來源)
  2. The Business Times: “Crypto firm Bitdeer prioritises mining to weather tariff turmoil”
    連結: https://www.businesstimes.com.sg[](https://www.businesstimes.com.sg/companies-markets/banking-finance/crypto-firm-bitdeer-prioritises-mining-weather-tariff-turmoil)
  3. JPMorgan研究報告及Hashrate Index數據(引用自Cointelegraph)
評論
Bitdeer的戰略轉型反映了當前比特幣挖礦行業在全球貿易緊張局勢和市場波動下的生存壓力。轉向自營挖礦和美國本地化製造的決定顯示出該公司試圖通過垂直整合和多元化來降低外部風險,這在當前環境下是一種務實的應對方式。然而,挖礦行業的盈利能力持續受到哈希價格低迷和運營成本上升的挑戰,Bitdeer的多元化策略(例如進軍AI和HPC)能否有效彌補加密貨幣業務的損失,仍需時間觀察。此外,美國關稅政策的變動性可能為Bitdeer的設備運輸和製造計劃帶來不確定性,企業需要靈活應對以確保競爭力。
總體而言,Bitdeer的舉措顯示出其對長期增長的信心,但短期內的財務壓力和市場不確定性可能對其股價和投資者信心構成挑戰。對於整個比特幣挖礦行業而言,Bitdeer的轉型或許能為其他業者提供借鑒,特別是在如何平衡傳統挖礦業務與新興技術應用之間尋找新的增長點。

加密貨幣播客應從零開始解說,吸引新手與專家共鳴


根據《Cointelegraph》報導,加密貨幣播客在製作內容時,應假設聽眾對加密貨幣一無所知,以確保節目的可及性和吸引力。報導指出,無論聽眾是剛入門的新手還是資深的行業專家,播客都應涵蓋每週的重大新聞,作為吸引廣泛受眾的切入點。這種方式能讓聽眾在早晨咖啡時間前,快速掌握加密貨幣市場的最新動態。
加密貨幣領域的技術複雜性、眾多幣種以及Web3遊戲等新興應用,常常讓外界覺得難以理解,甚至誤認為是詐騙。播客主持人需要避免使用過多行話,如「FOMO」(錯失恐懼症)、「買低點」或「WAGMI」(我們都會成功),因為這些術語可能讓初學者感到困惑,甚至放棄學習。報導建議,播客應像對一位完全不了解加密貨幣的朋友解說,同時兼顧資深聽眾的需求,找到新手與專家都能理解的平衡點。
此外,報導強調使用比喻、類比和故事講述,能有效簡化複雜的加密貨幣概念。例如,將區塊鏈比喻為「數位帳本」,能讓新手更容易理解其運作原理。清晰的節目結構也能提升聽眾的參與度和忠誠度,讓他們快速找到感興趣的內容段落。透過這些方式,播客不僅能吸引新聽眾,還能為加密貨幣的普及化作出貢獻,降低入門門檻。
資料來源及連結
評論
這篇報導點出了加密貨幣播客在推廣與教育上的關鍵挑戰:如何在專業性與普及性之間取得平衡。加密貨幣作為一個快速發展的領域,技術門檻和行話確實讓許多潛在投資者或愛好者望而卻步。報導提出的建議——假設聽眾毫無基礎,並以簡潔、故事化的方式解說——不僅適用於播客,也對其他教育平台有啟發意義。這種策略能有效降低學習曲線,吸引更多人參與加密貨幣生態系統。
然而,報導也忽略了一些潛在挑戰。例如,過於簡化的內容可能讓資深聽眾感到缺乏深度,進而流失這部分受眾。此外,播客市場競爭激烈,如何在眾多節目中脫穎而出,僅靠簡化內容可能不足以長期吸引聽眾。未來,成功的加密貨幣播客可能需要在內容創新、嘉賓選擇和互動性上進一步努力。
整體而言,這篇報導提醒我們,加密貨幣的普及化需要更多「翻譯者」,將複雜的概念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這對行業的長期發展至關重要。

加密貨幣去銀行化問題持續存在,新法規未能有效解決


儘管全球多國近期針對加密貨幣行業推出新法規,試圖改善其與傳統金融體系的關係,加密貨幣公司仍面臨嚴重的「去銀行化」(debanking)問題,阻礙行業發展。去銀行化指的是銀行基於風險考量,拒絕為加密貨幣公司提供服務或關閉其帳戶,這種現象在美國、加拿大、澳洲等地尤為顯著。
根據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發起的「Stand With Crypto」組織表示,澳洲的去銀行化問題正悄然將加密貨幣及區塊鏈領域的創新者和企業家排除在外。該組織指出,即使新法規試圖規範加密貨幣交易所並提升透明度,銀行對加密貨幣業務的風險顧慮仍未消退,導致許多公司難以獲得基本銀行服務。澳洲MHC Digital Group的全球市場與企業融資主管Edward Carroll強調,去銀行化的決定並非來自監管指令,而是銀行自身的風險評估。
在加拿大,加拿大Web3協會執行董事Morva Rohani表示,去銀行化仍是該國加密貨幣行業的重大挑戰。儘管部分公司成功與銀行建立合作關係,但許多公司仍面臨帳戶關閉或服務拒絕,且往往缺乏明確理由或申訴管道。這種不透明的做法加劇了行業的不確定性。
在美國,儘管近期立法顯示對加密貨幣的正面態度,例如2025年3月7日美國總統川普下令將政府沒收的比特幣用於建立國家儲備,行業專家仍警告,去銀行化問題可能持續至2026年1月。Custodia Bank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Caitlin Long指出,在新聯邦儲備委員會成員任命之前,監管機構對加密貨幣的限制態度可能不會改變。此外,Coinbase於2024年6月發起的訴訟揭露,美國銀行監管機構曾要求部分金融機構「暫停」加密貨幣相關銀行業務,這進一步加劇了去銀行化的爭議。
歐洲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區塊鏈監管公司Fideum的共同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Anastasija Plotnikova表示,去銀行化是歐洲加密貨幣公司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銀行對加密貨幣的謹慎態度源於對財務風險、報告義務及聲譽風險的擔憂,這使得許多公司難以獲得穩定的銀行支持。
儘管各國政府試圖通過立法改善加密貨幣行業的環境,例如澳洲計劃將加密貨幣交易所納入現有金融服務法規,以及美國參議院銀行委員會推進穩定幣及去銀行化改革法案,這些措施尚未能有效解決問題。專家認為,除非監管機構與銀行之間達成更明確的合作框架,否則去銀行化將繼續制約加密貨幣行業的成長。
資料來源及連結
  1. Cointelegraph: Crypto’s debanking problem persists despite new regulations
    連結: https://cointelegraph.com/news/crypto-debanking-problem-persists-despite-new-regulations
  2. Cointelegraph中文: 加密货币的去银行化问题在新法规出台后依然存在
    連結: https://cn.cointelegraph.com
  3. ZeroHedge: Crypto's Debanking Problem Persists Despite New Regulations
    連結: https://www.zerohedge.com
  4. Decrypt: Australia Unveils New Crypto Regulations, Pledges Action on Debanking
    連結: https://decrypt.co
評論
這則報導揭示了加密貨幣行業在全球範圍內面臨的系統性挑戰——去銀行化問題。儘管各國政府試圖通過新法規促進加密貨幣與傳統金融的融合,但銀行對風險的謹慎態度以及監管機構的模糊立場,使得這些努力成效有限。去銀行化不僅限制了加密貨幣公司的運營,也阻礙了區塊鏈技術的創新與應用。特別是在澳洲和加拿大,銀行的保守做法顯示出對新興技術的抗拒,這可能導致這些國家在全球加密貨幣競爭中落後。
另一方面,美國的情況更為複雜。川普政府的親加密貨幣政策看似為行業帶來希望,但去銀行化問題的根源在於監管機構與銀行的協調不足。Caitlin Long的觀點尤為關鍵,她指出聯邦儲備委員會的角色至關重要,這意味著短期內難以看到實質改變。此外,Coinbase的訴訟行動顯示,行業正在積極爭取透明度與公平待遇,這可能為未來監管改革奠定基礎。
總體而言,去銀行化問題反映了傳統金融體系與新興技術之間的緊張關係。要解決這一問題,監管機構需要制定更明確的指導方針,銀行也需重新評估其風險管理策略。否則,加密貨幣行業可能轉向更友好的司法管轄區,如瑞士或新加坡,這將對當地經濟造成長期影響。